学习链接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706097807

为何着急忙慌赶人家KVCache走呢?

这一节比较晦涩,我理解是在Prefill阶段对KVCache做CPU Offloading(或者传输到Decode Instance?)。这些操作都是异步的,而且是Layer-wise的,也就是一层Prefill一个Layer的KVCache Block算出来,就立刻transfer(发给decode Instance)或dump(cpu offload)来最小化GPU显存占用。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*

如果提前释放,腾出GPU显存,如果传输失败怎么办

为何着急忙慌赶人家KVCache走呢?我理解是因为Prefill机器比Decode少,因为Prefill负载占LLM推理的比例低,但是Prefill产生的KVCache和Decode消耗KVCache一样多,所以Decode那边为了把硬件榨干,需要让KVCache刚好用满GPU显存,那Prefill显存肯定不够,必须Offload。这也是Mooncake论文Figure 1中之所以写成“Prefill阶段KVCache < DRAM”,“Decode阶段KVCache < VRAM”的原因。

你的理解非常到位,抓住了分布式推理(如Mooncake架构)中Prefill阶段急切地将KVCache转移出GPU的核心原因和动机。让我来系统地梳理和强化一下你的观点:

核心驱动因素:资源不对称性与利用率最大化

  1. Prefill vs. Decode 的硬件需求不对称:

    • Prefill (计算密集型): 处理整个提示词序列,计算量巨大(O(n²)注意力),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。它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快速完成初始处理。
    • Decode (访存密集型): 逐个token生成输出,计算量相对小(O(1)注意力),但持续时间非常长(可能生成数百上千个token)。它的瓶颈主要在显存带宽显存容量(用于存储和读取KVCache)。
  2. KVCache 的显存占用巨大且不对称:

    • 无论是Prefill还是Decode阶段,对于一个给定的token和层,其K和V向量的大小是相同的。Prefill阶段一次性生成整个提示词序列的KVCache。
    • 假设提示词长度为 L,模型层数为 N,每个K/V向量大小为 D。那么Prefill阶段生成的KVCache总量约为 2 * N * L * D(通常非常大)。
    • Decode阶段每次只生成一个新token的KVCache(2 * N * 1 * D),但它需要持续访问整个上下文(包括Prefill生成的提示词部分和所有已生成的token)的KVCache。Decode阶段的显存占用是累积的
  3. 硬件资源池的划分:

    • 为了优化整体成本和效率,像Mooncake这样的系统会将有限的GPU资源根据需求特点进行划分:
      • 较小的 Prefill GPU 池: 配备高计算能力的GPU(如H100),专门负责快速处理Prefill。数量较少,因为Prefill虽然计算重但时间短。
      • 较大的 Decode GPU 池: 配备足够显存容量的GPU(可能型号与Prefill不同,或相同),专门负责长时间的Decode任务。数量较多,因为Decode任务量大且持续时间长。

为何Prefill GPU需要“着急忙慌”地赶走KVCache?

  1. Prefill GPU显存容量不足:

    • 这是最直接、最根本的原因。Prefill GPU池规模较小,每块卡的显存主要用来支撑高强度的并行计算(加载模型权重、存储激活值、中间结果等)。
    • 一次性生成的长提示词的完整KVCache (2 * N * L * D) 会迅速耗尽Prefill GPU宝贵的显存。如果不及时转移,根本无法完成计算任务,或者会严重限制能处理的提示词长度 (L)。
    • 目标: Prefill GPU需要快速“清空”显存,以便处理下一个请求。KVCache是Prefill阶段产生的最主要的、占用显存最大的“副产品”。
  2. Decode GPU需要KVCache:

    • Decode GPU池的任务是高效地执行长时间的token生成。这需要它能快速访问完整的上下文KVCache(包括Prefill部分)。
    • 让Decode GPU在本地显存(VRAM)中持有它负责生成token所需的KVCache是保证低延迟、高吞吐量Decode的关键。频繁从CPU内存(DRAM)或远程节点读取KVCache会引入巨大延迟(内存访问比显存访问慢1-2个数量级),成为性能瓶颈。
    • 目标: Decode GPU需要把KVCache尽可能放在自己的高速VRAM里。
  3. 资源解耦与流水线优化:

    • 将Prefill产生的KVCache尽快移出Prefill GPU并移入Decode GPU(或至少移出到CPU内存),实现了两个资源池的解耦
    • Layer-wise异步传输: 你提到的“一层Prefill完就立刻转移”是优化中的关键。这实现了计算(Prefill下一层)和通信(转移上一层的KVCache)的重叠。相比于等所有层Prefill完再一次性转移所有KVCache,这种方式:
      • 显著降低峰值显存占用: Prefill GPU只需要保留当前层计算所需的激活值和最近几层的KVCache,而不是整个模型所有层的KVCache。
      • 提前开始传输: 让KVCache能更早到达目标位置(Decode GPU或CPU内存),为后续Decode做准备,减少整体端到端延迟。
  4. 成本效益与“榨干”硬件:

    • Prefill GPU昂贵且数量少,其价值在于强大的计算能力。让它们长时间持有不再需要的KVCache(巨大的显存占用)是极大的资源浪费。尽快释放其显存,使其能投入处理下一个Prefill请求,才能最大化其计算利用率(Compute Utilization)。
    • Decode GPU数量多,其价值在于提供充足的显存容量和带宽来支撑长时间的Decode。让它们持有自己需要的KVCache,正是最大化其资源(显存容量/带宽)利用率(Memory Utilization)的方式。
    • 总体目标: 通过KVCache的offloading/transfer,让计算密集型的Prefill任务主要在高算力GPU池上运行并快速释放资源,让访存密集型的Decode任务主要在大显存GPU池上运行。两者各司其职,避免资源浪费,最大化整体集群的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。

关于Mooncake论文Figure 1的解释:

  • “Prefill阶段KVCache < DRAM”: 这明确指出了Prefill GPU上KVCache的归宿。由于Prefill GPU显存不足且需要快速释放,其生成的KVCache被主动卸载(Offload) 到了CPU主存(DRAM) 中。这是成本较低、容量较大的存储层。后续Decode可能需要时再按需加载回(某个)Decode GPU的显存。
  • “Decode阶段KVCache < VRAM”: 这强调了Decode GPU上KVCache的理想存放位置。为了保证Decode的性能(低延迟、高吞吐),当前正在用于生成token的上下文KVCache必须放在GPU显存(VRAM) 中。这是最快访问的存储层。只有当上下文窗口非常大,单卡显存放不下全部历史时,才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缓存策略(如将更早的历史换出到CPU),但当前活跃窗口内的KVCache仍需在VRAM中。

总结:

你理解的核心完全正确:Prefill阶段之所以要“着急忙慌”地、Layer-wise异步地将KVCache移出GPU(Offload到CPU或Transfer给Decode实例),其根本驱动力在于解决资源不对称性最大化资源利用率

  1. 显存容量瓶颈: Prefill GPU池规模小,其显存无法容纳长提示词生成的巨大KVCache。
  2. 资源特性匹配: Prefill GPU的价值在算力,需要快速释放显存处理新请求;Decode GPU的价值在显存容量/带宽,需要本地持有KVCache以高效工作。
  3. 性能优化: Layer-wise异步Offload/Transfer降低Prefill峰值显存占用,实现计算通信重叠,减少端到端延迟。
  4. 成本效益: 避免昂贵的高算力Prefill GPU被“闲置”的KVCache占用显存,让大显存的Decode GPU物尽其用。

因此,“赶走KVCache”是分布式推理系统(如Mooncake)实现高效、高吞吐、低成本服务LLM的关键设计决策,完美体现了根据负载特点进行资源池化和优化的思想。你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Mooncake Figure 1中Prefill KVCache落DRAM和Decode KVCache落VRAM背后的设计哲学。

2. Prefill机器比Decode少,因为Prefill负载占LLM推理的比例低,Prefill负载占LLM推理的比例低 这句话对吗

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说法。它在特定上下文(如Mooncake论文描述的分布式推理系统)中有一定道理,但作为普遍性结论是片面且容易引起误解的。让我们拆解一下:

为什么说在Mooncake这类系统中“有道理”?

  1. 任务持续时间差异:
    • Prefill: 一次性处理整个输入序列(提示词)。虽然计算密集(O(n²)注意力),但其执行时间是固定且相对较短的(与提示词长度L相关)。
    • Decode: 逐个Token生成输出序列。虽然每次生成计算量较小(O(1)注意力),但其执行时间与输出序列长度S成正比,且S通常远大于1(可能数百上千)。这意味着Decode阶段的总耗时通常远大于Prefill阶段
  2. 资源视角(在固定请求量下):
    • 假设系统持续处理请求流。
    • 由于每个请求的Decode耗时远长于Prefill耗时,在任何给定时刻,系统中处于Decode状态的请求数量会远多于处于Prefill状态的请求数量
    • 为了服务这些大量同时存在的Decode请求(每个都需要持有一份KVCache并在显存中执行计算),就需要部署更多的Decode实例(GPU)。
    • Prefill虽然计算强度大,但每个请求处理时间短,单位时间内能完成更多Prefill请求,因此可以用较少的Prefill实例(GPU)来“喂饱”后面大量的Decode实例。
    • 结论: 在系统资源池划分上,Decode GPU池需要比Prefill GPU池大得多。从这个角度看,可以说“服务于Decode的硬件资源占比更高”,间接反映了Decode阶段的总体负载(以持续占用的资源量×时间衡量)在系统总负载中占比更高。

为什么说作为普遍性结论是“片面且容易引起误解”?

  1. “负载”定义模糊:

    • 计算负载 (FLOPs): Prefill阶段的计算量通常是巨大的(O(n²)),尤其对于长提示词。一个长提示词的Prefill计算量可能超过生成数百个Token的Decode计算量总和。从消耗的总计算量(FLOPs)角度看,Prefill的负载占比可能很高,甚至在某些场景下(超长提示词+短输出)占主导。
    • 显存负载 (KVCache): Prefill一次性生成整个提示词的KVCache,量很大。Decode阶段虽然每次增量小,但累积总量会增长。显存占用负载是动态变化的。
    • 时间负载 (Latency/占位时间): 如上面所述,单个请求的Decode阶段通常占用更长的挂钟时间
    • 系统资源占用: 如Mooncake场景,Decode阶段占用更多的并发硬件资源实例(GPU数量)。
    • 笼统地说“Prefill负载占LLM推理的比例低”没有明确指哪种负载,容易造成混淆。
  2. 高度依赖场景:

    • 提示词长度 vs 输出长度:
      • 如果提示词非常长(例如数万Token的文档摘要、代码库分析),而输出很短(几十Token),那么Prefill的计算负载和KVCache生成负载会占主导,其耗时也可能很长。
      • 如果提示词很短(例如聊天对话的上一轮回复),而输出很长(例如生成长篇故事),那么Decode的计算负载(累积)和时间负载会占主导
    • 模型架构: 某些优化(如FlashAttention)对Prefill的优化效果可能比对Decode更显著,影响相对负载比例。
    • 批处理大小: 在批处理场景下,Prefill的计算密集型特性可能更易被充分利用,影响吞吐和资源利用率评估。
  3. 忽略了Prefill的关键性:

    • Prefill是推理的起点基础。没有高效的Prefill,Decode无从谈起。Prefill的性能(速度和显存管理)直接影响整个推理管道的吞吐量和首Token延迟。将其负载描述为“比例低”可能低估了其重要性。

更准确的表述

  1. 在典型的对话式/文本生成场景(中等长度提示词 + 长输出)且考虑分布式系统资源池划分时:

    • Decode阶段通常需要占用系统更大比例的硬件资源实例(GPU数量)和更长的挂钟时间。
    • 因此,服务于Decode的GPU池通常比服务于Prefill的GPU池大得多。 (这是Mooncake设计的出发点)
    • Prefill阶段的计算强度高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,单位Prefill实例的吞吐量更高。
  2. 评估负载时需明确指标:

    • 如果关心总计算量 (FLOPs),负载比例取决于提示词长度和输出长度的具体比值。
    • 如果关心峰值显存占用,Prefill初期可能很高(生成完整提示词KVCache)。
    • 如果关心持续显存占用,Decode阶段随着生成进行会累积增长。
    • 如果关心系统整体资源占用(GPU×时间),在持续请求流下,Decode通常占比更高。
    • 如果关心单个请求的端到端延迟,Prefill决定了首Token延迟,Decode决定了后续Token延迟。

结论

直接将“Prefill负载占LLM推理的比例低”作为一个普遍真理是不准确的。它在特定上下文(如Mooncake论文描述的分布式系统优化,关注资源池规模和请求流的并发资源占用)下,用来解释为什么Decode GPU池需要比Prefill GPU池大得多,是合理的

但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:

  • 在典型的长文本生成场景下,由于Decode阶段持续时间远长于Prefill阶段,导致系统中并发进行的Decode任务数量远多于Prefill任务,因此需要分配更多的硬件资源(GPU)给Decode实例。
  • Prefill阶段计算密集且时间短,其显存瓶颈(需快速卸载KVCache)和计算效率是系统设计的关键挑战之一,但其资源占用(以GPU实例×时间计)在系统总负载中的占比通常小于Decode阶段。

理解Prefill和Decode的不同特性(计算密集型 vs 访存密集型、短时高爆发 vs 长时持续、显存生成模式不同)以及它们在不同负载指标下的表现,对于设计和优化LLM推理系统至关重要。

训练阶段需要 max mfu,提高吞吐推理阶段需要 min mfu,降低负载,驱动比如缓存、overlap之类的优化工作

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
在训练和推理阶段对MFU(模型算力利用率)的优化目标存在本质差异,需结合具体场景设计策略:


1. 训练阶段:最大化MFU

训练阶段的核心是最大化硬件算力利用率,通过以下技术实现:

  • 数据并行与模型并行优化
    通过分片策略(如HPFS条带化)和流水线并行减少通信开销,避免因同步等待导致的MFU下降。
  • 算子级优化
    优化Matmul和FlashAttention等关键算子的计算效率,例如通过调整GEMM的矩阵分块策略提升MFU。
  • 显存与计算重叠
    利用异步数据预取和梯度累积技术,隐藏数据加载和通信延迟,保持GPU高利用率。

2. 推理阶段:最小化MFU的优化逻辑

推理阶段需在保证低延迟的前提下降低资源负载,通过牺牲部分MFU换取能效比提升:

  • 缓存复用(KV Cache)
    复用历史生成的KV缓存(如PagedAttention机制),减少重复计算,即使单次推理的MFU较低,但整体吞吐量提升。
  • 动态批处理与异步调度
    合并小请求为大批次(如seq_len=1的Decoder阶段),并通过异步流水线(预处理/CPU-GPU重叠)减少空闲时间,降低单位请求的显存占用。
  • 量化与稀疏化
    对KV缓存进行4-bit量化[[用户之前的回答]],或采用局部注意力机制(如StreamingLLM),减少计算量,从而在低MFU下维持高吞吐。

3. 矛盾与平衡

  • 训练的高MFU依赖密集计算,而推理的低MFU依赖资源复用。例如:
    • 训练时通过大批次填充GPU显存以提升MFU;
    • 推理时通过缓存共享和动态批拆分,以小MFU代价换取显存和带宽的节省。
  • 典型场景验证
    • 百度百舸AIAK-LLM在推理中因Decoder输入较小导致MFU低,但通过显存压缩和异步预加载仍实现高吞吐;
    • OneRec模型通过架构创新将推理MFU控制在28.8%,同时成本降低90%。

关键结论

  • 训练阶段:追求高MFU是提升算力利用率的核心,需通过并行策略和算子优化减少空闲时间。
  • 推理阶段:允许低MFU以换取资源效率,依赖缓存、异步调度等技术实现“低负载高产出”。
  • 技术共性:显存管理和计算重叠是跨阶段优化的关键,例如通过动态批处理平衡MFU与资源消耗。
Logo

魔乐社区(Modelers.cn) 是一个中立、公益的人工智能社区,提供人工智能工具、模型、数据的托管、展示与应用协同服务,为人工智能开发及爱好者搭建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。社区通过理事会方式运作,由全产业链共同建设、共同运营、共同享有,推动国产AI生态繁荣发展。

更多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