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一、数据的本质是什么

二、什么是数据挖掘

1. 数据挖掘的三个特点

2. 数据挖掘的作用

三、数据挖掘的正确步骤

步骤1:先想清楚"要解决啥问题"

步骤2:数据不用贪多,够用且准就行

步骤3:数据预处理要做好

步骤4:先"摸透"数据,再动手建模

步骤5:选择合适的算法

步骤6:把模型方案落地

四、数据挖掘的3个关键点

1. 懂业务比懂技术更重要

2. 数据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

3. 从小问题开始,别等"完美方案"

总结


最近跟几个做业务的朋友聊天,听到最多的吐槽是:

我们公司存了几百TB的数据,BI看板做了很多,

可是:

老板问'下个月哪类产品能卖爆''哪些客户可能跑掉',我还是答不上来。

这话其实说到了很多企业的痛处——数据多≠有价值,存储技术再厉害,也代替不了从数据里挖价值的能力。

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数据挖掘那些事:

  • 数据挖掘跟普通数据分析到底有啥不一样?
  • 为啥有时候花大价钱买的系统,挖出来的规律根本用不上?
  • 数据挖掘的正确打开步骤是什么?
  • 又该怎么避开那些常见的坑?

一、数据的本质是什么

聊数据挖掘,得先弄明白一个基础问题:到底啥是数据?

教科书里说"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属性、数量、位置、关系的记录",听着有点绕,但放到实际场景里就具体多了:

  • 电商平台上,用户点某个商品时的坐标(x=320,y=450);
  • 工厂里,传感器每分钟传回的温度值(89.7℃);
  • 客服聊天记录里,客户说的"你们物流太慢了";
  • 医院里,CT机扫出来的断层影像……

这些东西有个共同点:

单独看都没啥意义,是我们人为给它们赋予了意义。

但现在的问题是:这种"待处理的素材"太多了。

这样一来:

我们总把"存了多少数据"当成"有多少价值",却忘了数据挖掘才是把"原材料"变成"成品"的关键一步。

二、什么是数据挖掘

很多人觉得数据挖掘就是"用复杂算法跑数据",其实不是这么回事:

如果说数据库查询是"知道问题找答案",那数据挖掘就是"不知道问题,但从数据里找可能有用的线索"。

1. 数据挖掘的三个特点

想明白数据挖掘到底是啥,先搞明白这三个区别:

  • 不预设答案:数据库查询是"已知问题找结果";而数据挖掘是"不知道问题,但找可能的关联"。一个是有明确目标,一个是在探索可能性
  • 不追求绝对精确:传统统计得要"样本够大、误差可控",但数据挖掘允许"大概的规律"
  • 不通用:在金融领域找到的"逾期客户特征",拿到电商的用户流失场景里可能完全没用。说白了,数据挖掘的结果是针对特定场景的,不是放哪儿都能用。

2. 数据挖掘的作用

数据挖掘能帮你发现"看不见的关联",举个真实的例子:

有家连锁超市通过数据挖掘发现,买婴儿奶粉的客户,接下来3个月里有80%会买婴儿湿巾。

但是:

他们没停在这一步,接着用数据挖掘工具FineDataLink分析为啥会这样,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,洞悉市场趋势,深入了解用户行为,通过定制化的解决方案,选择适合的数据挖掘策略。FineDataLink体验地址→免费FDL激活(复制到浏览器打开)

最后发现:

不是因为"婴儿需要",而是宝妈们习惯周末集中采购,奶粉和湿巾都是周末要买的东西,自然会一起放进购物车。

后来这家超市就做了两件事:

  • 把奶粉和湿巾从母婴区挪到周末促销区,连带销售一下涨了30%;
  • 给那些非周末买奶粉的客户发湿巾优惠券,转化率提高了25%。

你看:

数据挖掘不是给个"正确答案"就完了,而是帮你在看着没关系的数据里,找到背后真实的逻辑。

三、数据挖掘的正确步骤

说了这么多,数据挖掘到底该怎么落地?从"拿到数据"到"产生价值",我拆成6个步骤,每个步骤都给你说说实际操作里要注意啥。

步骤1:先想清楚"要解决啥问题"

很多项目搞砸,就是一开始没弄明白"我们到底要解决啥":

  • 是"预测下个月销售额"?
  • 还是"找出高价值客户都有啥特点"?
  • 或者"用户为啥会跑掉"?

目标越具体越好:

比如"提升用户留存"就太笼统了,改成"30天没复购的新用户,哪些行为说明他们可能再也不来了",这样后续的工作才有方向。

步骤2:数据不用贪多,够用且准就行

数据挖掘需要数据,但不是越多越好。简单来说,得看你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啥数据。

比如:

银行做"信用卡欺诈检测",只看交易金额、时间、地点肯定不够;但如果加上用户的用卡习惯、常用手机型号、登录IP等,模型就会准很多。

但有个前提:数据得干净。

如果数据里有大量缺失的、重复的、错误的,比如"年龄填200岁",那再厉害的算法也白搭。

步骤3:数据预处理要做好

这一步是体力活,但最关键

具体要做啥呢?

  1. 清洗:删掉重复的、错的、缺的。
  2. 集成:把不同地方的数据拼起来。
  3. 转换:把数据变成算法能认的格式。
  4. 规约:减少没用的数据,省得计算量太大。

很多人觉得这步麻烦,想跳过——但我告诉你,预处理没做好,后面模型跑100遍也没用。

步骤4:先"摸透"数据,再动手建模

不少人一上来就用复杂算法,结果跑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对。

其实在正式建模前,得先用可视化工具和统计方法把数据过一遍。

比如:

分析用户流失,先画个柱状图看看"不同年龄的人,流失率差多少",再画个折线图看看"近3个月买东西的次数有啥变化"——这些直观的观察,可能比模型更快找到关键信息。

步骤5:选择合适的算法

数据挖掘的算法有很多:

  • 分类(预测用户会不会跑)
  • 聚类(把用户分成几类)
  • 关联规则(找商品搭配)
  • 回归(预测销售额)……

但没有"最好的",只有"最合适的"。

简单说:

步骤6:把模型方案落地

最后一步,也是最容易忘的:把模型结果变成具体的动作

比如用聚类把用户分成5类,接下来要做的是:

  • 给每类用户贴标签,比如"对价格敏感""看重质量";
  • 想对应的办法,比如给"敏感价格的"发优惠券,给"看重质量的"推新品;
  • 看看这些办法管用不,比如发了优惠券,复购率有没有涨;
  • 不断调整模型,比如发现"敏感价格的"开始关注会员权益了,就赶紧改标签和策略。

说白了,数据挖掘不是模型建完就完事了,得能产生实际效果。模型建完就扔在服务器里,前面的功夫全白费。

四、数据挖掘的3个关键点

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,想做好数据挖掘,这几点得记牢:

1. 懂业务比懂技术更重要

我见过不少技术厉害的人,XGBoost参数调得特别溜,但问他"这个模型要解决啥业务问题",就说不清楚了。

所以:数据挖掘的本质是"用数据解决问题",技术只是工具。

正确的做法是:

先搞明白业务的痛点在哪儿,再想需要啥数据、用啥算法,这才对。

2. 数据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

哪怕只有10万条数据,只要字段全、逻辑对,也能挖出有用的东西。

但如果:

1000万条数据里全是错的、缺的,那就是垃圾。

企业与其花大价钱买数据,不如先把自己的数据链路理清楚:

从怎么收集、怎么存到怎么用,每个环节都把好关,比如设置校验规则,定期清理脏数据。

3. 从小问题开始,别等"完美方案"

数据挖掘不是造火箭,不用一开始就做到完美。

可以:

先从具体的小问题入手,用简单的方法,比如Excel透视表、基础聚类等,试试行不行,再慢慢优化。

因为:

验证一个想法花的成本,比纠结"怎么做到完美"低多了。

总结

数据挖掘,其实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,也不是高级查询,就是一套"从问题出发、用数据说话、看实际结果"的方法。

下次再有人问你"数据挖掘能干啥",你可以告诉他:

  • 它能帮你从用户的每一次点击里,看到他们想要啥;
  • 从每笔交易里,找到增长的机会;
  • 从那些看着没关系的数据里,发现以后可能会发生啥。

现在这个数据多到用不完的时代,能从数据里挖出价值的,不是技术最牛的人,而是最懂数据在说啥的人。你说对吗?

Logo

魔乐社区(Modelers.cn) 是一个中立、公益的人工智能社区,提供人工智能工具、模型、数据的托管、展示与应用协同服务,为人工智能开发及爱好者搭建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。社区通过理事会方式运作,由全产业链共同建设、共同运营、共同享有,推动国产AI生态繁荣发展。

更多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