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
一、算法介绍

1.算法思想

2.优化思路

3.算法流程

二、算法实现

1.代码实现​

2.测试用例及结果

三、性能分析

1.时间复杂度

2.空间复杂度

3.稳定性


一、算法介绍

1.算法思想

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两两比较相邻元素,将较大(或较小)的元素往后交换,这样每经过一趟交换,就可将当前序列中最大的元素交换到最后的位置,并且该元素不参与下一趟交换,这样经过n-1趟交换后,即可完成对序列的升序(或降序)排序。

2.优化思路

若序列本身是基本有序的状态,那么可能经过几趟交换后,序列就已经提前达到有序状态,但是次数算法并不会退出,它会固定的执行n-1趟,但是不会再发生元素位置交换,那么此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标志位,用来标记每趟冒泡内部是否发生元素交换,若没有发生,则说明序列已经提前达到有序状态,此时直接返回退出,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算法的效率。

3.算法流程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 每趟排序对相邻两个元素进行比较,将较大的元素往后交换,相同或小于则不会交换。每完成一趟排序,待排序序列长度减一,即上一趟排序交换到最后面的元素不参与下一趟排序。

二、算法实现

1.代码实现

#include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
void BubbleSort(int* arr, int size) {
	for (int i = 0; i < size - 1; i++) {
		int flag = 1;//标记是否发生交换
		for (int j = 0; j < size - i - 1; j++) {//两两比较
			if (arr[j] > arr[j + 1]) {
				swap(arr[j], arr[j + 1]);//交换元素位置
				flag = 0;
			}
		}
		if (flag) {//提前达到有序
			return;
		}
	}
}

void PrintArr(int* arr, int size) {//数组打印
	for (int i = 0; i < size; i++) {
		cout << arr[i] << ' ';
	}
}

void Test() {
	int arr[] = { 2,5,4,8,7,1,3,9,6 };
	int size = sizeof(arr) / sizeof(arr[0]);

	cout << "排序前:";
	PrintArr(arr, size);
	BubbleSort(arr, size);
	cout << endl << "排序后:";
	PrintArr(arr, size);
	cout << endl;
}

int main() {
	Test();
	return 0;
}

2.测试用例及结果

测试用例:

arr[]={2,5,4,8,7,1,3,9,6}

测试结果:

三、性能分析

1.时间复杂度

最坏情况O(n^{2})

根据算法排序思想可知,最坏情况即序列初始状态为逆序时,此时算法需要执行n-1趟,且每趟的相邻量元素都需要交换,所以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(n^{2})

最好情况O(n)

同样,最好情况即序列初始已经是有序状态,每趟都不需要发生交换,根据优化思路,只需要遍历一遍序列,发现没有发生元素交换,算法就会立刻退出返回,所以最好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(n)。

平均情况O(n^{2})

综合两种情况,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(n^{2})

2.空间复杂度

由于算法实现中只使用了几个临时变量作为标记,没有借助额外的辅助空间,所以空间复杂度为O(1)。

3.稳定性

​因为排序思想是对序列进行顺序遍历并两两比较,将较大的元素往后交换,相同时不会发生交换,所以不会改变相同元素的相对位置,所以冒泡排序是稳定的

活动地址:CSDN21天学习挑战赛

Logo

魔乐社区(Modelers.cn) 是一个中立、公益的人工智能社区,提供人工智能工具、模型、数据的托管、展示与应用协同服务,为人工智能开发及爱好者搭建开放的学习交流平台。社区通过理事会方式运作,由全产业链共同建设、共同运营、共同享有,推动国产AI生态繁荣发展。

更多推荐